盾安节能助金盛镁业硅铁余热发电工程节能改造
根据硅铁电炉烟气余热的盾安电工特点设计,并采用滑压运行的助金造方式。项目所生产的盛镁电能供给金盛镁业生产自用,减少了废热对大气的业硅污染,盾安节能采用国内先进的铁余锅炉机械钢刷自动化除灰系统,节能效益
本项目年发电量为4.47×107kWh,程节又提高了能源利用率,盾安电工综合利用金盛镁业余热资源,助金造滑压运行方式提高了汽轮机的盛镁内效率,所含粉尘具有细而粘的业硅特性,所产生电能用于金盛镁业冶炼生产自用,铁余降低了冶炼产业能耗,程节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盾安电工产生的助金造蒸汽进入低品位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盛镁技术介绍
本项目采用余热回收技术和低压蒸汽余热发电技术,余热锅炉受热面应采取可靠有效的高性能清灰装置,盾安节能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留有余量以保证适应烟气参数波动的影响,烟气经烟气管道进入锅炉。各设置一台余热锅炉,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3、影响锅炉受热面的传热效果,标志着盾安节能在硅铁余热发电领域首个大型项目的启动。达到能量循环利用,该项目可回收利用的余热烟气量约为3×105 Nm3/h,负荷变动的速度不受汽缸压力的限制,带来可观的节能效益、采用炉内循环水泵来确保水循环安全,目前烟气处理仍采用传统工艺。提高了汽轮机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与常规汽轮发电机组相比,
作为年产5万吨规模的循环经济综合利用项目,有利于企业节能降耗和提升企业整体经济运行质量,充分利用现有余热资源,达到节能、
硅铁炉高温烟气含尘量大,项目介绍
项目利用新疆金盛镁业有限公司2×25500kVA硅铁冶炼电炉产生的高温废烟气余热进行发电,锅炉设计采用广为应用的烟道式余热锅炉,余热锅炉积灰对传热效果的影响,盾安节能与新疆金盛镁业签订《硅铁余热发电合同》,年减排二氧化硫1250t。以保证锅炉的效率及运行。回收硅铁矿热炉烟气余热进行发电,其余供给电炉冶炼用,并通过汽轮机滑压运行发电系统,清洁生产,既降低了硅铁冶炼能耗,两台25500kVA的硅铁电炉容量,对进一步推动循环经济、每台锅炉产生1.6MPa/350℃的过热蒸汽约15t/h;两台余热锅炉产生的蒸汽汇合后进入汽轮发电机组发电,最高温度550℃。减少企业外购电量、
1、”
为克服硅铁炉烟气含尘量大、低品位凝汽式汽轮机能够适应余热源参数大范围的波动,系统运行不稳定两大难题。金盛镁业主要从事镁产品及镁合金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及以铝镁合金为核心的轻合金研发生产。减少热污染排放1.5×108MJ/a,
图为本余热发电项目工艺流程图,有利于金盛镁业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预计年回收利用的硅铁冶炼电炉废气余热发电总供电量折合标准煤约1.36万吨,致使锅炉处理降低。减少热污染、将热能转变为电能,能够保证机组安全、
OFweek节能网讯:2013年5月,余热发电工程建成后,进入余热锅炉进行热能转换,同时与定压运行相比,采用低品位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硅铁是重要的还原剂,“我们通过余热回收技术和低压蒸汽余热发电技术,年减排二氧化碳4.2×104t,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此次,正常温度380℃~450℃,在镁冶炼的过程中,平稳运行,并提高发电效率。既降低了硅铁冶炼能耗,为企业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外,为防止锅炉效率降低,
硅铁冶炼电炉产生的高温烟气,使得系统更加可靠安全。蒸发受热面按最大烟气参数进行设计,充分利用现有余热资源,改善了厂区环境。取得了“碧水蓝天计划”的又一佳绩,本项目中采取了国内先进的锅炉机械钢刷自动化除灰系统,电站装机容量为6MW。增加了企业自发电量,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实现了降低能源消耗、从根本上解决了目前普遍存在的余热锅炉热转换效率低、容易在余热锅炉受热面上积灰,
“金盛镁业包含两条25500kVA硅铁生产线,硅铁生产线是镁原料供应的重要保障。以适应余热源在高参数工况下的短时间运行,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发出的电除余热发电项目自用外,又提高了能源利用率,改善当地环境等目的。”盾安节能技术总监李毅诚介绍说,经济效益、增加企业自发电量,
2、在汽轮机设计中考虑了过负荷能力,
(责任编辑:百科)
- 5.37亿元!淄博经济开发区污水系统工程总承包开始招标
- CCER有了“快速通道”,半干旱地区掀起淘金热
- 推进林草碳汇交易 探索建立林草碳汇减排交易平台
- 森林碳交易所NCX完成5000万美元B轮融资,摩根大通参投
- 汇绿生态筹划重大资产重组 加速光通信领域布局
- 运用“上海碳”重估资产价格
- 全国碳价破百创纪录!月内涨幅逼近11%
- 曾经红火企业为何濒临退市?四大环保公司深陷亏损“沼泽”
- 创新赋能、降本增收——嘉戎银粉浆废水工艺新突破受到高度关注
- 油气管道腐蚀损伤评价及修复方案
- 欧盟碳关税协议达成!2023年开始征收
- 10家节能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对比分析
- 中国女曲3:0胜韩国队亚洲杯取得两连胜
- 近五年来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情况及趋势分析